Skip to content

新安装规划指南

为你的Frigate NVR系统选择合适的硬件对实现最佳性能和流畅体验至关重要。本指南将带你了解关键考量因素,重点分析摄像头数量与高效目标检测所需的硬件配置。

核心考量因素

摄像头数量与并发活动量

硬件选择的首要考量是你计划部署的摄像头数量。但不仅要看绝对数量,更要考虑同时产生活动并需要目标检测的摄像头数量。

当摄像头画面检测到运动时,该帧的特定区域会被发送至你选择的物体/目标检测器硬件

  • 低并发活动场景(1-6个摄像头,偶发运动):若摄像头部署在活动较少的区域(如极少使用的后院、安静的室内),目标检测硬件的负载较低。单个入门级AI加速器即可满足需求。
  • 中等并发活动场景(6-12个摄像头,部分重叠运动):摄像头较多时(如繁忙街道或多出入口物业),多个摄像头可能同时捕捉活动,这将增加检测硬件负载,需要更强的处理能力。
  • 高并发活动场景(12个以上摄像头或高活跃区域):大型安装项目或频繁捕捉活动的场景(如带全景监控的繁忙街道、车牌识别专用摄像头等),需要强大的目标检测能力。建议配置多个入门级AI加速器,或选用独立GPU等高性能设备。
  • 商业级安装(40个以上摄像头):商业场所或人流量大的公共区域,需要部署能处理大量活动画面的硬件方案,通常需要现代独立GPU。

视频解码优化

配备核显(Intel Quick Sync、AMD VCN)的现代CPU或独立GPU,能显著分担主CPU的视频解码压力,释放系统资源。对于多摄像头部署,强烈推荐采用此方案。

提示

商业项目需特别注意验证GPU支持的并发流数量。多数消费级GPU的并发摄像头流上限约为20路。

硬件配置建议

目标检测硬件

目标检测有多种硬件方案可选,具体取决于你的优先级和现有设备。更多详情请参阅硬件页面

存储方案

存储规划是新安装的重要环节。如需精确估算存储需求,可使用如IP摄像头存储计算等工具,根据摄像头参数确定所需硬盘空间。

警告

如果你打算在你的NAS上运行Frigate等视频监控项目,建议监控数据和你的私人数据不要放在一个阵列。监控系统的写入量相比其他应用会更大,对硬盘寿命有极大影响。为了避免数据火葬场,建议给监控系统单独分配一个硬盘阵列。

固态硬盘(SSD)

SSD是Frigate系统的理想选择,兼具高速响应与可靠性。现代消费级/企业级SSD已基本解决早期"写入寿命短"的问题。

  • 耐用性:采用先进磨损均衡算法,TBW(总写入量)指标远超早期型号。家用NVR场景下,优质SSD的寿命通常超过设备本身使用周期。
  • 性能优势:擅长处理连续视频录制产生的海量小文件写入,显著提升Frigate界面响应速度与录像回放效率。
  • 静音节能:零噪音运行,功耗低于传统机械硬盘。

机械硬盘(HDD)

大容量存储场景下,传统机械硬盘仍是经济高效的选择。

  • 成本效益:每GB成本最低,适合存储数周/数月的连续录像。
  • 大容量优势:主流消费级SSD难以企及的超大容量,满足海量视频归档需求。
  • 专业型号:建议选择监控专用硬盘(如西部数据紫盘、希捷酷鹰),其7×24小时运行设计与连续写入优化,可靠性优于普通桌面硬盘。

存储需求计算

存储空间取决于多重因素:

  • 摄像头数量:直接决定基础存储需求
  • 分辨率与帧率:4K/30fps等高参数配置将显著增加存储负载
  • 录制模式:持续录制占用空间最大,仅画面变动检测/目标触发录制更节省空间(可能遗漏部分画面)
  • 保存周期:需保留的天数/周数/月数

网络存储(NFS/SMB)

虽然支持网络存储(NAS),但可能引入延迟和网络依赖问题。为保障性能可靠性,建议优先采用本地存储。若必须使用NAS,请确保:

  • 千兆以太网及以上稳定连接
  • NAS设备能承受持续写入负载

内存配置

  • 基础方案(4GB):仅适用于极简配置(少量摄像头+独立检测加速器且不开启增强功能)。高分辨率流或大量检测时可能出现性能瓶颈。
  • 增强功能方案(8GB):启用人脸识别、车牌识别等AI增强功能时,8GB为最低要求。这些功能需要额外内存加载处理模型。
  • 推荐方案(16GB):多数用户(尤其是8个以上摄像头或重度使用增强功能的场景)建议配置。提供充足性能冗余,减少硬盘交换概率,并为未来扩展预留空间。

其他考量

功耗

如果你是家庭用监控,强烈建议你在购买硬件注意功耗问题。由于NVR等视频监控设备是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,时间周期拉长,功耗问题会变得尤为突出。

如果你打算运行在你的NAS上,需要注意的是运行Frigate时,CPU和硬盘都会在持续工作中,导致无法进入更深的C状态(休眠)。

较老的硬件在功耗方面都有显著劣势,如果你还在挑选硬件阶段,建议先了解硬件的功耗参数,计算其在x 24小时 x 30天的耗电量,再做决定。

最近更新